根据全国认证行政处罚公示的公开信息统计,2024年度全国19个省市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做出认证行政处罚决定,认证机构累计被罚136次,全国认证罚款金额累计超1100万。问题主要涉及:出具虚假认证证书(如某机构被罚9万元)、未按规范审核(如遗漏夜间审核,机构被罚2.96万元)及超范围发证(如北京同标认证被罚没10.7万元)是三大高频问题。
全国各省认证行政处罚金额排行榜(2024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4年全国认证行业行政处罚总额突破1100万元,136起案件,18家机构遭遇二次处罚。这一系列数据揭示了认证行业在快速扩张中暴露的深层问题,罚款金额从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其中中*卓越认证集团因多项违规被罚15.84万元,成为年度单笔最高处罚案例。
在认证行政处罚次数方面,广东和湖北两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系统以认证行政处罚17次排名第一,其次是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系统认证行政处罚16次,山西和黑龙江两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系统仅出现一次认证行政处罚。
认证行政处罚金额较大的地区定是认证监管严格,地区认证行政罚款金额较高的地区未必直接等同于监管严格程度更高,而处罚频次较低或未处罚的地区也可能存在不为人知的认证监管机制。
例如,部分地区可能因企业合规意识较强、认证机构自律性高,导致行政处罚案例较少;而另一些地区虽处罚金额突出,但可能源于裁量基准差异或阶段性专项整治行动,实际认证监管覆盖的深度与持续性仍需结合后续整改效综合判断。
此外,各地方局认证执法人员不同认证处罚裁量基准的精细化程度及认证监管执法透明度也会影响地区间处罚数据。
2024年处罚案例中,出具虚假认证证书(如某机构被罚9万元)、未按规范审核(如遗漏夜间审核,机构被罚2.96万元)及超范围发证(如北京同标认证被罚没10.7万元)是三大高频问题。这些行为直接损害认证公信力,可能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威胁消费者安全。136起案件中,18家机构因多次违规被二次处罚,显示部分机构存在系统性管理漏洞。
总结:2024年处罚数据表明,认证行业乱象核心在于利益与监管的博弈。未来需通过“技术+制度”双轮驱动,平衡市场活力与秩序,避免认证沦为形式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