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XX认证服务有限公司因认证活动违规接连收到三张罚单,总计罚没金额达22.7万元。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该公司首次因违规被处罚——就在一年前,该公司刚因相同类型的违法行为被青岛市市场监管局处以37万元高额罚款。
详细违规案例:
在对新汶电气多场所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审核中,按规定需15人日,该公司仅安排3人日完成审核。更严重的是,审核员未踏足石家庄中央商务区照明工程、华能宁南风电场等关键现场,最终被罚没5.7万元。
在不符合豁免条件的情况下,该公司以"疫情传染风险高"为由违规免除一阶段现场审核,实施远程审核,被罚没5.2万元。
对获证企业监督审核逾期最长达到11个月,监督记录大面积造假,在未实际审核的情况下出具合格结论,被罚没11.8万元。
连续多次因相同类型违规被处罚,表明该机构未能从先前的处罚中吸取教训,存在系统性管理问题。这些案例也为认证行业敲响了警钟:
1. 审核人日不能"偷工减料"
认证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安排审核人日,确保审核工作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保障,任何缩水行为都是对认证公信力的破坏。
2. 现场审核不能"纸上谈兵"
审核员必须亲临关键现场,特别是多场所认证的情况下,每个重要场所都应覆盖,远程审核不能成为"走过场"的借口。
3. 记录造假是职业底线问题
未审核却出具合格结论、监督记录造假等行为严重违背职业操守,一旦发现必将受到严厉处罚。
4. 一阶段审核不可随意免除
一阶段现场审核是认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随意免除,所谓的"豁免条件"必须有明确依据。
对认证机构:
加强内部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严格审核员管理,确保审核活动规范开展
从案例中吸取教训,进行自查自纠
对审核员:
坚守职业操守,拒绝执行违规指令
严格按照规定实施审核,不走过场
完整保存审核记录,确保审核可追溯
认证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认证公信力是行业发展的生命线。各类认证机构和审核员应当以案为鉴,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认证行业的声誉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