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恒威认证有限公司-权威认证机构,正规出证,专业强优保障
助力企业发展,恒威认证服务电话:19935869001
行业动态

9月ISO认证违规“黑榜”曝光:虚假证书与形式化运营成重灾区

发布人:恒威    浏览次数:0次
发布时间:2025-09-29

9月,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及认证机构集中曝光ISO认证违规案例,从上海的虚假证书交易链条到四川的审核流于形式,从企业的记录造假到认证机构的程序失守,各类违规行为呈现“全链条渗透”特征。此次曝光的“黑榜”不仅揭示了认证领域的深层乱象,更释放出监管层强化全流程管控的强烈信号。

一、“黑榜”典型画像:三类违规行为高频爆发

(一)证书造假:地下产业链的“明码交易”

虚假证书交易成为9月曝光的突出问题,形成“中介牵线-机构制假-企业购证”的完整链条。上海海智会企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在2023年5月至6月间,伪造3张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国际版”证书,分别售卖给上海久协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涉案证书在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均无法查询。无独有偶,北京某精密仪器有限公司通过微信中介花费6000元购买的ISO 9001、ISO 14001、ISO 45001三份证书,其颁发机构“长城国际标准检测认证中心”同样查无踪迹,最终企业被罚款2万元。

这类虚假证书多瞄准招投标需求,不法企业妄图通过低成本购证获取竞争加分。据监管部门披露,涉案企业购证动机高度一致:在政府采购或商业投标中,认证资质可直接影响评审结果,部分企业为规避真实认证的时间与成本投入,选择铤而走险。

(二)体系空转:“两张皮”现象的集中爆发

部分企业虽持有正规证书,但实际运营与体系要求严重脱节,形成“证书挂墙、体系闲置”的空转状态。四川绵阳某农业科技公司在检查中被发现,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完全流于形式,相关会议纪要未打印签字,认证机构对此未履行监督职责,最终被要求限期整改。

这类违规在制造业尤为突出。ICAS英格尔认证的数据显示,85%的认证撤销案例集中在五大“雷区”,其中43%与文件控制失效相关——某食品企业的HACCP计划文件停留在2018版,现场操作却已更新5个版本;31%源于内审形式化,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用同一张检查表连续三年应付审核。9月曝光的孟加拉国Sarah textiles ltd、ivac等企业,均因未开展内部审核或拒绝监督审核被暂停证书,与国内企业的违规表现高度吻合。

(三)机构失责:认证环节的“放水操作”

认证机构的程序违规是乱象滋生的重要推手。除了无资质机构直接制假,部分正规机构也存在审核缩水、监管缺位问题。四川中标认证有限公司在对某企业的ISO 9001认证中,出现培训人员与批准人员为同一人的违规操作,违反认证人员管理规范。更隐蔽的是“选择性审核”——部分机构对企业的文件漏洞、记录缺失视而不见,仅通过简化流程换取业务量,导致合规性审核沦为“走过场”。

无资质“黑机构”的猖獗更具破坏性。上海智圣认证有限公司为企业出具虚假ISO 9001证书,经查询该机构未在监管平台备案,属于典型的“三无机构”制假行为,此类机构往往通过低价竞争吸引急需证书的中小企业。

二、乱象根源:需求扭曲与监管滞后的双重驱动

(一)企业认知错位:将认证等同于“资质买卖”

多数违规企业存在根本性认知偏差,把ISO认证视为“拿证换市场”的工具而非管理提升的手段。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对认证的核心诉求集中在“招投标加分”“客户准入”等短期利益,对体系运行的长期价值重视不足。这种功利性导向使得企业不愿投入资源进行文件完善、人员培训和流程优化,转而选择“走捷径”——要么购假证,要么对体系运行敷衍了事。

(二)机构竞争失序:低价战催生“缩水认证”

认证行业的低价竞争加剧了合规性失守。部分机构为争夺客户,将单体系认证费用从数万元压降至几千元,对应服务也随之“缩水”:缩减审核天数、减少现场核查点、简化整改验证流程。更有甚者与中介勾结,形成“包过”潜规则,彻底背离了认证的第三方公正性原则。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竞争态势,使得规范机构生存空间被挤压,违规操作反而成为“行业常态”。

(三)监管存在盲区:全链条管控尚未闭环

此前监管多聚焦于企业端的证书使用环节,对中介、认证机构等上游主体的打击力度不足。非法中介往往通过微信、QQ等私密渠道运作,交易记录隐蔽性强;“黑机构”则频繁更换名称和办公地点,逃避监管追踪。尽管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实现证书可查,但企业对“查机构、查证书”的主动验证意识薄弱,使得虚假证书能长期流通。

三、整治升级:从“单点处罚”到“全链围剿”

面对严峻的违规态势,监管部门已启动多维整治行动。上海普陀区市场监管局在查办海智会公司案件时,不仅对卖证、买证双方合计罚款12万元,还深挖线索将6家外省市涉案企业的违法线索移送属地监管,实现上下游全链条打击。这种“一案双查、全域联动”的模式已成为整治标配,既追究企业的购证责任,也严惩中介的牵线行为和机构的制假责任。

技术手段的应用让违规行为无所遁形。区块链存证技术正逐步推广,可实现认证流程、审核记录的不可篡改,预计2025年后记录造假的发现率将提升至92%。同时,国家认监委通过废止19项旧标准、更新认证规则,进一步压缩违规操作空间,强化对认证机构的资质管理。

认证机构的自我净化机制也在激活。英格尔认证等机构推出“3+5”防护体系,通过预警系统、数字看板、区块链存证等工具,帮助企业识别文件失控、内审形式化等风险,从服务端推动体系有效运行。

四、合规警示:企业如何远离“黑榜”风险

企业需从认知到行动全面升级,构建长效合规机制。首先要坚守认证初心,将ISO体系作为提升质量管控、优化运营效率的工具,而非单纯的资质证明。在选择认证机构时,务必通过国家认监委官网核查其资质,拒绝“加急包过”“低价认证”等诱惑,避免掉入中介与黑机构的陷阱。

其次要强化内部管控,破解“两张皮”难题。建立文件动态更新机制,确保质量手册、SOP等与现场操作保持一致;规范内审与管理评审流程,用真实数据支撑体系运行评估,避免“复制粘贴”式记录造假。对关键岗位人员开展定期培训,确保操作与体系要求同步。

最后要主动接受监督,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定期通过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验证证书有效性,配合认证机构的监督审核,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有条件的企业可引入数字化工具,实现审核记录、整改情况的全程可追溯,降低合规风险。

ISO认证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可靠的管理体系,而非一纸证书。9月“黑榜”的曝光既是警示也是契机,唯有企业坚守合规底线、机构履行审核职责、监管强化全链管控,才能让认证回归“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本质,为市场竞争营造公平透明的环境。

恒威认证独立、客观、公正是公司的执业准则
服务专线:199-3586-9001
恒威推荐
News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