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纸官方通报,再次为认证行业的质量敲响了警钟。近日,武汉市场监管局正式发布了《关于2025年认证从业机构“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情况的通报》,其结果揭示了当前认证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值得全行业深刻反思。
本次检查由市场监管总局统一抽取对象,共检查了20张认证证书,涉及19家认证机构和20家获证组织。
然而,最终的检查结果不容乐观:
通过的仅7张,占比35%
自行改正的12张,占比60%
限期整改的1张,占比5%
这意味着,高达65%的被检证书(13张)被发现存在问题。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认证活动的质量绝非高枕无忧,认证机构和获证组织在管理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上,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通报将问题清晰地指向了两个责任主体,揭示了认证价值难以落地的根本原因:
1. 认证机构:“形式化”审核,公信力的头号杀手
审核走过场:对管理评审等关键记录的审核流于表面,对“计划与内容不符”、“文件缺失”等明显缺陷视而不见。
基础工作马虎:首末次会议签到表信息不全,体现了对认证程序严肃性的漠视。
监督跟踪缺位:对获证组织的不符合项整改验证不足,使得“持续改进”沦为一句空谈。
2. 获证组织:“两张皮”现象,管理体系难以生根
领导层脱节:管理者代表对体系知识缺乏了解,导致管理体系“上不着天”,缺乏驱动力。
文件与实际脱节:体系文件与实际运行“两张皮”,管理制度束之高阁。
内审管理评审失效:关键文件缺失、未签字、内容不全,使得自我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档案管理混乱:资料保存不完整,导致管理过程不可追溯。
上述问题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危机:认证的价值正在被空心化。
当认证机构为了业务量而简化流程,当企业为了投标而寻求一张证书,双方心照不宣地合谋,将本应严谨的管理提升过程,简化成了一场“你付费、我发证”的盖章游戏。
其直接后果是:
对于认证机构:品牌声誉受损,长期面临严格的监管处罚。
对于获证企业:无法通过认证实现真正的管理提升,投入的认证成本沦为沉没成本,甚至在更严格的核查下面临证书暂停或撤销的风险。
对于整个行业:认证的公信力被持续消耗,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通报对监管部门和从业机构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也为行业指明了方向:
对认证机构而言:必须立即摒弃“形式化”审核,压实审核员责任,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真正做到“审核一个项目,树立一个标杆”。
对获证组织而言:企业高层必须真正理解并支持体系建设,推动体系要求与日常业务深度融合,让文件“活”起来,让流程“跑”起来。
认证的真谛,不在于一本精美的证书,而在于一套融入血脉的管理逻辑。 唯有机构专业、企业真诚、监管有力,才能让认证回归其“传递信任,提升价值”的初心。